工程造价的双重属性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核心本质
当前,我国建筑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,工程总承包、装配式建筑、PPP模式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,财税政策与监管体系持续更新。在这一背景下,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核心环节,面临技术性与契约性交织的复杂挑战。工程造价的确定不仅是技术计算的产物,更是市场博弈的结果。
一、工程造价的双重属性:技术性与契约性的辩证统一
技术属性:工程价值的量化基础
工程造价的技术属性体现在其计算过程的专业性。以设计图纸、消耗量定额、施工方案等为基础,通过概算、预算、结算等动态计价手段,将工程投资转化为可量化的价值指标。例如,地下室防水卷材的用量需严格依据施工规范与图纸设计,但传统定额往往难以覆盖特殊施工场景(如密集承台导致的附加层损耗),导致实际成本与定额标准偏离。
契约属性:市场博弈的交易结果
工程造价的契约属性源于发承包双方基于合同条款的博弈。例如,某项目因地下室防水卷材损耗超定额引发争议,发包人主张“清单计价风险自担”,而承包人强调“规范施工需追加成本”。此类纠纷凸显合同条款对风险分配的核心作用。合同实质性内容(工程范围、工期、质量、价款)的不可变更性,进一步强化了契约的法律约束力。
双重属性的协同与矛盾
技术属性为工程计价提供科学依据,契约属性则保障市场交易的公平性。然而,二者在实践中常现冲突:定额标准滞后于技术创新,合同条款难以覆盖全周期风险。唯有通过动态计价与精细化合同管理,方能实现二者的平衡。
二、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本质:从“量价分离”到“技术经济融合”
施工总承包模式:风险分担下的有限竞争
量价分离原则:发包人承担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风险,承包人通过综合单价(人材机费用+管理费+利润)竞争报价。
实践局限:投标人仍以资源价格竞争为主,鲜少通过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消耗量。例如,某工程防水卷材超耗争议中,承包人未能在投标阶段预判特殊工艺需求,暴露了技术竞争意识的缺失。
工程总承包模式:技术经济综合竞争的新范式
清单角色弱化:招标工程量清单转为参考性文件,计价依据转向发包人要求与设计深度(如初步设计或方案设计)。
风险转移与升级:承包人需承担设计优化、设备选型等全周期风险,倒逼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。例如,某EPC项目中,总包方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减少混凝土用量,在满足功能前提下显著降低造价。
核心矛盾与突破路径
矛盾:传统定额制约市场化定价,技术竞争尚未成为主流。
路径:企业定额建设:鼓励企业建立反映自身技术水平的消耗量标准,替代僵化的社会平均定额。
全过程风险管控:在合同中明确风险分担机制(如材料价格波动、政策调整),辅以动态调价条款。
免责声明: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,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,严禁用于商业用途,并于24小时内删除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。若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