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>
当前位置:首页 > 造价风云 > 正文内容

工地材料员吃回扣的八种隐蔽手段

1个月前 (03-20)造价风云

《工地材料员吃回扣的八种隐蔽手段》

在工地建设中,材料员作为物资采购和管理的关键岗位,本应秉持公正、廉洁的原则,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顺畅。然而,个别不良材料员却利用职务之便,通过各种隐蔽手段谋取私利,给工程质量和企业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害。以下是常见的八种隐蔽手段:

手段一:虚报数量

材料员与供应商勾结,在采购材料时故意虚报数量。比如,实际需要 100 件材料,却虚报为 120 件,供应商按照虚报的数量供货,多出来的 20 件材料的款项就流入了材料员的腰包。这种虚报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,因为在材料的验收环节,如果不仔细核对,很容易被蒙混过关。

手段二:抬高价格

与供应商串通,将材料的价格故意抬高。正常价格为每吨 5000 元的建材,被抬高到每吨 5500 元甚至更高。表面上看,价格的微小变动可能不易察觉,但对于大量采购的工程来说,这其中的差价累积起来是一笔可观的数目。供应商为了维持与材料员的“合作”,会给予其一定比例的回扣。

手段三:更换品牌或规格

材料员在采购时,将原本约定的品牌或规格更换为质量较差但价格更低的产品,然后与供应商私分差价。例如,原本应采购知名品牌的水泥,却换成了不知名品牌的水泥,价格降低了不少,但工程质量却受到了影响。这种手段较为隐蔽,不易被发现,除非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。

手段四:收取回扣现金

在交易过程中,材料员直接收取供应商以现金形式给予的回扣。他们会找各种借口,如“辛苦费”“服务费”等,让供应商将回扣现金交予自己。这种方式最为直接,但也存在较大的风险,一旦被发现,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。

手段五:以次充好

将质量不合格的材料混入合格材料中,或者将使用过的二手材料当作新料供应。材料员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差价,而施工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这些劣质材料,可能导致工程质量隐患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

手段六:虚报损耗

在材料的领用和核算过程中,虚报材料的损耗率。明明实际损耗只有 5%,却虚报为 10%甚至更高,将多报的部分材料据为己有。这种虚报损耗的手段较为隐蔽,需要对材料的领用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和核查才能发现。

手段七:拖延付款

利用自己掌握付款的权力,故意拖延对供应商的付款时间。供应商为了尽快拿到款项,会给予材料员一定的回扣作为“催促费”。这样既影响了供应商的资金周转,又让材料员从中获利。

手段八:私下交易

与供应商进行私下交易,不通过正规的采购流程和财务渠道。例如,材料员直接联系供应商,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采购材料,然后让供应商将货物送到指定地点,双方私下结算款项,避开了公司的监督和审计。

这些隐蔽手段使得工地材料员吃回扣的行为难以被发现和制止,严重损害了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利益。因此,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材料员的管理和监督,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,加强对采购流程的监控和审计,提高材料员的职业道德素质,杜绝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。同时,也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,让材料员清楚地知道吃回扣的严重后果,从源头上遏制这种现象的滋生。

(下载资源转存到自己网盘避免删除找不到)

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,可以考虑打赏,以用于维护服务器和采购资源。

♥ 打赏支持

免责声明: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,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,严禁用于商业用途,并于24小时内删除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。若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gczjtool.cn/post/1515.html

分享给朋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