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单计价模式下措施项目计价的特点、争议与风险防范策略
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,措施项目作为非实体性费用,贯穿施工全过程,对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具有重要影响。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普及,措施项目计价因涉及施工方案多样性、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,成为发承包双方争议的高发领域。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,系统分析措施项目计价的特点、争议成因及风险防范策略,为行业提供参考。
一、措施项目计价的核心特点
1. 不确定性与动态性
措施项目的费用与施工方案、工期安排、外部环境等密切相关。例如,基坑支护、垂直运输等项目的成本可能因地质条件变化或工期延长而大幅波动。此外,施工方的技术优化或发包方的设计变更,均可能打破原有计价基础,导致措施费用难以在招投标阶段完全锁定。
2. 计价依据的模糊性
以“项”为单位的措施项目多采用费率计价,其依据通常基于社会平均成本水平,但实际施工中可能因租赁替代自有设备、特殊安全要求等产生偏差。例如,装配式建筑或综合管廊等新技术应用时,传统定额往往难以覆盖实际需求,导致计价依据与实际支出存在较大差异。
3. 风险分担的复杂性
措施项目费用通常占工程总造价的12%~27%,其风险分担机制直接影响双方利益。若合同约定“措施费包干使用”,虽能简化结算流程,但可能因施工条件变化导致承包人亏损或发包人支付不足,进而引发争议。
二、措施项目计价争议的四大成因
1. 招标清单漏项或不准确
典型案例:某项目招标时未列明基坑排水费用,合同约定措施费包干。后因发包方原因工期延至雨季,承包人主张排水费补偿,但发包方以“包干使用”为由拒绝。 争议焦点:措施清单漏项责任应由谁承担? 解决思路:根据《清单计价规范》,若招标清单缺项且非承包人责任,应结合定额或已批准的施工方案追加费用。
2. 合同条款约定不合理
常见问题:合同中过度转移风险,如约定“总价措施费不随工程量变化调整”。例如,某总价合同项目因设计变更导致工期延长,承包人要求追加冬期施工费,但发包方以“包干使用”为由拒绝。 争议焦点:措施费调整边界如何界定? 解决思路:合同中需明确风险分担范围,如因发包方责任导致的工期延误,应按实际成本调整措施费。
3. 施工方案审批不规范
案例场景:承包人提交的施工方案隐含经济性条款(如高价措施方案),发包方未严格审核即批准,结算时双方对费用承担产生分歧。 争议焦点:施工方案审批是否等同于经济签证? 解决建议:发包方应建立技术方案与经济条款分离的审核机制,避免程序性审批被误认为费用认可。
4. 政策与外部环境变化
典型案例:某项目施工期间,地方政府强制要求塔吊基础采用桩基承台,承包人主张政策变化属于发包方风险,但发包方以“措施费包干”拒绝补偿。 争议焦点:政策调整是否属于合同约定的风险范畴? 解决依据:根据《清单计价规范》,政策变化导致的必要措施费应由发包方承担。
三、风险防范与争议化解策略
1. 招标阶段:强化清单编制与风险提示
精准列项:招标人应结合工程特点及施工经验,完善措施项目清单,避免漏项。
风险提示:招标文件需明确措施费调整条件,如政策变化、工期延长等情形下的费用分担规则。
2. 合同签订:细化风险分担条款
动态调整机制:对单价措施项目,可约定随分部分项工程量变化按比例调整;对总价措施项目,需明确基准条件(如工期、环保标准)。
危大工程专项条款:根据住建部37号令,危大工程措施费必须单独列支,确保施工安全。
3. 施工管理:规范方案审批与签证流程
技术经济分离:施工方案审批应聚焦技术可行性,经济条款需单独确认。
签证标准化:建立清晰的签证流程,避免模糊表述导致的结算争议。
4. 结算审计:尊重合同与公平性原则
统一审计标准:避免“审减不审增”的双重标准,确保合同约定与审计结果一致。
补充计价依据:对新技术或特殊项目,可协商制定补充定额或参考市场价。
四、结语
措施项目计价争议的本质是风险分担与利益平衡问题。通过完善清单编制、细化合同条款、规范管理流程,发承包双方可有效降低争议发生概率。同时,行业需加快计价依据的更新迭代,适应新技术、新工艺的发展需求,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向精细化、科学化方向迈进。
免责声明: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,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,严禁用于商业用途,并于24小时内删除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。若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